引江济淮是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三条线路之一。这是一条跨越江淮分水岭的人工“天河”,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路向北润泽皖北和豫东,将黄淮海平原沃野千里的梦想照进现实。2018年,水电五局中标江淮沟通段蜀山枢纽工程,从此拉开了水电五局在安徽省“一号工程”——引江济淮上的治水序幕。
创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启动工程建设“加速键”
2019年蜀山泵站开始混凝土浇筑。但是项目混凝土施工量大,单仓最大混凝土浇筑量达3200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一次性混凝土浇注量大,工程结构复杂,施工措施控制难度大,温度控制困难,极易产生各种混凝土结构裂缝,特别是进出水流道混凝土(整体浇筑)施工,质量、外观、强度要求极高,轻者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重者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是工程的主要控制难点。除此之外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加上2019年是安徽罕见的干旱之年,最高气温达到42度,不管对工程还是项目员工而言都是极大挑战。
“师傅,这还是我的第一个项目呢,第一次碰见单仓混凝土浇筑量如此大的,这么大的方量,那内部混凝土温度怎么控制呢?”
“这个也正是我担心的问题呢”
你一言我一语,初生毛犊不怕虎的新分大学生和久经战场经验丰富的五局水电人齐头上阵,以老带新,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
项目党员科技攻关小组立下“军令状”,以“白天一支笔,晚上一盏灯”的奋斗精神,研究讨论、昼夜鏖战,全力确保技术工作更细致、更到位、更有效、更能为现场服务,通过反复摸索试错,最终寻到了“解题”之法。一是通过midas fea水化热分析计算,得出温控参数,通过预埋温控元件,通过温度集成,通过传输系统采集数据,利用计算机集成分析,随时监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二是在所浇筑混凝土中预埋金属薄壁管,根据浇筑砼温度适时通水循环,带走底板混凝土内部的部分热量,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升速率的大体积混凝土水热化施工工艺,有效地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防治的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质量,顺利实现了引江济淮公司提出的“百年工程”质量目标,为由长江下游上段引水,向淮河中游地区补水提供了强有力的质量保障。
如今泵站底板、流道、墩墙大体积混凝土已全部施工完成。所有部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验收合格率100%,蜀山项目建设者积极应对科研难题,为证明了首件工程所采取的温控防裂措施可行,完成了《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科研课题,获得公司科技进步奖3等奖,成功为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
2019年8月22日泄水闸开始垫层砼浇筑;9月5日泄水闸底板钢筋开始绑扎;10月15日安装间底板混凝土开始浇筑,11月18日消力池挡墙开始浇筑,2020年12月25日提前5天完成7#和8#机组电机层混凝土浇筑,2021年4月29日蜀山泵站电机层全面封顶,10月4日安装间全面封顶,2022年3月5日1#-8#机组主、副厂房已全面封顶,3月31日首台机组定子成功吊装,5月23日设备控制楼全面封顶,即整个工程房建部分全面封顶,6月18日首台机组转子吊装成功,9月30日蜀山泵站顺利实现试通水重大节点目标。
技术先行,创新驱动,打造“提质增效”新引擎
在江淮分水岭不仅要克服高差,还广泛分布了膨胀土、崩解岩等特殊岩土,也给我们水电五局的施工带来的不小的挑战。何为“膨胀土、崩解岩”?
膨胀土为一种高塑性粘土,一般承载力较高,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极不稳定。崩解岩具有弱膨胀性,岩体卸荷膨胀、蒸发失水、贫水岩基遇水后崩解。在这样的土壤中施工,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岩体裂隙开展、边坡变形、滑坡垮塌,给泵站深基坑快速开挖带来更大的施工技术考验。工程刚开工就遇到了“拦路虎”,那么水电五局的建设队伍是怎样解决这个施工难题的呢?
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水电五局蜀山项目部建设者们秉持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施工生产,技术先行”的工作方针,成立党员科技攻关小组、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在过程中攻难关、优工艺、勇创新。不同施工作业面具体技术难点均有差异,针对差异,五局建设者日夜鏖战,经过对膨胀土反复尝试,将膨胀土经过翻晒、碎土后加入4%的水泥进行拌制,把土的膨胀性降下来。再将完成混合的水泥改性土,均匀摊铺到坡体表层,阻断下层膨胀土与水和大气的接触,最终形成了结构稳固、不会影响水质的坡体,很好的解决了这样膨胀土的问题,同时完成《大型渠道边坡4%改性土换填施工技术研究》科研课题,如今这种施工方案已经广泛的使用在蜀山泵站的建设当中。
除此之外,在渠道建基面施工中,引进主要用于道路养护翻修作业的铣刨机进行崩解岩基础保护层开挖,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精准、高效控制崩解岩保护层开挖厚度,解决了崩解岩区域基础预留保护层开挖施工效率低下、不平整度、超欠挖不易控制的问题。过程中完成了《膨胀土、崩解岩地区快速开挖深基坑施工技术开挖研究》科研课题,获得公司科技进步奖3等奖,从混凝土投入中节约施工成本379.02万元左右,有效的减少施工直接成本,同时也减少设备资源及材料投入,为公司市场开发作出铺垫,为同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水电五局蜀山项目建设者们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与QC小组创建工作,截止目前已立项《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水利工程土石方量计算中的研究》等科研课题11项,其中《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膨胀土、崩解岩地区快速开挖深基坑施工技术开挖研究》等5项获得公司科技进步奖3等奖。《混流泵站异型钢模流道混凝土一次成型施工工法》等电建工法3项,《膨胀土、崩解岩渠道边坡雨季快速开挖施工工法》等企业工法3项,《崩解岩保护层精准开挖施工工法》省部级工法1项。已开展的QC课题11项,其中5项获得中国水利协会优秀QC成果一类成果奖,1项获二类成果奖,4项获安徽省质量协会优秀QC成果二等奖,1项获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与监理协会优秀QC成果一等奖。正在开展的QC小组活动课题4项。
科技是强盛之基,创新是进步之魂。水电五局蜀山项目部建设者们1400多个日夜的鏖战,科研、工法、QC、专利等亮点纷呈,助力长江水“爬坡”北上,促进今年内将实现长江和淮河“手牵手”。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