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新工作室”的匠心传承
——吴兴民创新工作室在巴拉水电站项目生根发芽

来源:五公司作者:张吉发 时间:2022-09-30 字体:[ ]

“搞了半辈子钢筋加工,还是第一次在标准化钢筋加工棚作业,之前在城市里见过,那时候就特别羡慕人家,不用风吹日晒的,现在我们也有了。”

说话的是吴兴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工地上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完善了。

吴兴民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看起来和普通工人没有任何的区别,实际上,他是“成都工匠”“五局工匠”“先进劳动模范”,是五局钢筋加工领域和技术创新方面大咖级别的人物,由他参与研制改进的低塌落度混凝土连续运输系统、龙落尾大坡度变断面液压自行台车等装置,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荣获多项国家实用型专利。

吴兴民创新工作室,是水电五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指示批示精神,以巴拉水电站为依托,传承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项目部工匠精神,扎实推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五小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目前,创新工作室围绕巴拉水电站厂区枢纽工程中的重、难点施工项目,承担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等任务,积极开展施工课题研究,创新工艺、工法等,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实用的科学理论,旨在解决现场施工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撑。现有核心成员3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技师3人,主要成员均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

吴兴民创新工作室在巴拉水电站传承以来,项目党支部坚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把党建工作融入提质增效、技术攻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全过程,有效推动项目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与时俱进 推动钢筋加工自动化

“时代在变,现在有很多好的新设备、新技术,运用到工程建设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省时又省力。”吴兴民这样说道。

钢筋加工厂建设前期,巴拉项目便主动邀请吴兴民进行建设规划指导。考虑到现场实际钢筋加工需求,吴兴民创新工作室积极借鉴龙溪口等先进项目钢筋加工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及时同设备物资部商讨,经过反复对比,大胆引进数控钢筋切锯套丝打磨生产线。该生产线可以对直径50以内的钢筋进行定长锯切,具有锯切尺寸精确、作业速度快、成品存储灵活方便等特点,而且锯切完成后的钢筋可直接用于打磨、套丝。

实践证明,吴兴民创新工作室团队的选择是正确的,与传统钢筋加工相比较,数控钢筋切锯套丝打磨生产线以数控设备作业为主,工人辅助配合,劳作强度减少,人工成本降低。数控设备精确切割套丝,避免依靠人工经验判断,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地下洞室顶拱衬砌钢筋使用各种弧度的弯弧钢筋比较多,创新工作室商讨决定引进了多轮钢筋弯弧机。该设备采用显示屏数控化控制,一次可以在一根钢筋中弯曲2到10种弧度,精准计米器配合伺服电机顶进,多个不同弧度的半径自动调整,使用时只需提前设置好参数,输入两端或者多段不同半弧的弧长和弯曲半径,具有操作简单,工序智能化,效率高,弧度精度等特点。

“设备跟人一样,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吴兴民时常告诫工人,必须在安装、操作和维护保养等各方面尽职尽责。

项目钢筋加工生产线和多轮钢筋弯弧机全部安装在钢筋加工棚内,有限的场地必须合理利用,吴兴民创新工作室团队带头尽可能压缩机械布置空间,将原材料堆放区、数控钢筋切锯套丝打磨生产线、多轮钢筋弯弧机、成品堆放区合理规划,在管控层面加强对钢筋加工安装过程管理及机械设备的使用状态监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在施工区域内取得良好的口碑,其他施工单位慕名而来参观学习。

技术攻坚 解决重难点问题

“厂房岩锚梁因地质缺陷增加了扶壁墙的补强措施,我们已经定制的岩锚梁定型钢模板如何进行改装以满足现场浇筑需求?”

“尾水洞碳质板岩洞段注浆吃浆量小,注浆固结难度大,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在技术研讨中提及,吴兴民创新工作室汇聚了项目主要技术力量,党支部成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率先示范,组织作业队伍技术人员参与技术研讨,大家自发地汇聚在一起,讨论研究现场遇到技术问题,这成为吴兴民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常态。

巴拉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平行分布主副厂房、主变室和尾调室,还有母线洞、尾水管等穿越岩柱。各洞室交叉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在应力释放重组过程中,易导致围岩稳定性较差,且受地下厂房陡倾角、缓倾角裂隙发育,裂隙相互切割的影响,岩台开挖难以成型,对后续岩锚梁混凝土浇筑造成不利影响。

吴兴民创新工作室专门成立了厂房岩锚梁施工技术攻关小组,项目总工程师邹兴伟作为小组负责人,利用好公司优势技术力量,

及时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研讨,对可能面临的重、难点问题一一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把技术创新、技术先行落实到实处。

主厂房岩锚梁模板采用定制定型钢模板,现场因地质原因导致岩台结构超挖,采用增加扶壁墙的补强措施,新增加的扶壁墙侵占岩锚梁下拐点的浇筑区域,已加工完成的定型模板需要进行二次改造以满足现场体型浇筑需求,同时扶壁墙与岩锚梁下部岩壁柱相互交错影响。针对新出现的技术问题,吴兴民创新工作室多次组织召开岩锚梁混凝土施工技术研讨专题会,从技术规范、可行性、施工成本等方面讨论,确定最优施工方案,指导现场做好混凝土浇筑的筹备工作。

为达到合同要求的岩锚梁混凝土的清水镜面效果,吴兴民创新工作室牵头在拌合站进行了岩锚梁混凝土模拟浇筑工艺性试验,对岩锚梁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拌和论证,以取得最优的混凝土配合比;同时摸索检验混凝土入仓、振捣范围及时间、温度控制、混凝土养护等相关施工工艺,,及时开展试验总结,通过试验达到指导、改进后续岩壁吊车梁混凝土施工的作用。

薪火相传 助力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实现企业发展,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项目党支部在推进“双引双建双提升”工作中强调要在建优队伍上做示范,以吴兴民创新工作室为重要媒介,强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吴兴民创新工作室在巴拉项目传承以后,迅速掀起一股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潮,党员干部带头,立足自身岗位,继承和发扬吴兴民技艺高超、爱专研、勤动手优良品格,吴兴民创新工作室承担了项目科研、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难问题,助力项目高质量发展。

何永亮是吴兴民创新工作室技术骨干,曾经也是吴兴民的徒弟,他从吴兴民身上学到了“真本事”。他在项目钢筋加工方面独挡一面,带领钢筋工们全心扑在工地上,在钢筋加工方面精益求精,起早贪黑地为工程服务,按时按质地完成各项钢筋加工任务,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攻坚克难。

何永亮不爱说话,在人们夸赞他钢筋加工技术高超的时候,他往往尴尬又不失礼貌地笑一笑,最多说一句“师父教的好”。

创新工作室在技术攻坚、科研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结合工程实际,积极开展《高原区地下厂房洞室群智能自动化通风排烟系统研究》《高海拔地区大跨度、高边墙地下洞室开挖支护关键施工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致力于以科研课题解决现场实际施工问题。

成立技术攻关技术小组,持续开展厂房岩锚梁施工技术攻关、尾水洞碳质板岩洞段开挖支护技术攻关,全力解决施工过程中现场面临的具体技术难题,为巴拉地下厂房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聚是一团火 散是漫天星。在党的引领下,吴兴民创新工作室在推动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难问题,技术攻坚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吴兴民创新工作室成员在工程建设各个领域“多点开花”,他们凭借高超技艺、爱专研、勤动手工匠精神,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他们坚信,做好平凡的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就一定会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精品网